当前位置:老域名购买-玉米号美容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护
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护
2024-10-0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器械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1998年推出的蘑菇状封堵器,与其它封堵器相比,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用6f输送鞘,对股静脉的损伤小,适用于幼儿;封堵器不易发生脱落或移位;即使有少量残余分流,48 h后可全部消失;可封堵直径6 mm的pda,扩大了pda介入治疗范围[1]。1998年9月—1999年4月,我科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治疗pda患儿3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患儿中,男1例,年龄2.5岁,发现心脏杂音1年;女2例,其中1例年龄9岁,发现心脏杂音9年,乏力3年;另1例年龄3.5岁,剧烈运动后不适3年。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均可闻及双期机械样连续性杂音,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色超声均提示pda。

  1.2 治疗方法 3例患儿均在全麻下行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术。从股静脉插入端孔导管,经右房、右室达肺动脉,过pda到胸主动脉;再经股动脉插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后造影,确定pda形态(漏斗状或管状最佳)、内径及与气管的关系,选用合适型号的堵闭伞,用交换导丝置换端孔导管,沿交换导丝插入堵闭系统,经输送管送入蘑菇伞,释放于pda处,经造影、听诊确定已堵闭后,撤出输送钢丝、猪尾导管。

  1.3 结果 3例患儿术后听诊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心电图、胸片、b超均显示治疗效果满意,无残余分流,术后5 d~6 d出院,出院后追踪观察疗效肯定。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基础护理。患儿住单人房间,测基础血压,注意消毒隔离及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其处于最佳手术状态。

  2.1.2 心理护理。向患儿及家属介绍医学新进展及手术方法,让其观看手术录像,使其对治疗有一些感性认识,同时与患儿多接触,并讲解一些易懂的相关知识,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

  2.1.3 术前常规检查及准备工作。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等。术前1 d做碘及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术前禁食6 h,禁水4 h;术前半小时排尿并肌肉注射术前用药;心导管手术室备好各种急救器械及药品。

  2.2 术后护理

  2.2.1 严格卧床。患儿去枕平卧4h~6h,头偏向一侧,保持下肢伸直并制动,不合作时给予镇静剂,如安定。卧床48h后可下床活动,并嘱患儿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排出。术后次晨留尿送检。

  2.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患儿吸氧至麻醉清醒,氧流量1l/min~2l/min,常规给予心电监护24h,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

  2.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2.2.3.1 血肿及出血。观察患儿腹股沟处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术后常规用1.0kg~1.5kg沙袋压迫止血4h~6h,如发现局部渗血多或有血肿形成,则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有1例局部渗血较多并形成血肿,给予尿激酶1×104u、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后,局部血肿未见增大,3d后血肿消退。

  2.2.3.2 血栓形成。严密观察患儿动脉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肢体皮肤温度、颜色等,若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皮肤变冷、发白或变紫,可能有血栓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寻找原因并处理。本组无一例发生血栓。

  2.2.3.3 高血压反应。pda病人术后由于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短期内(24h)易并发高血压反应[2],多呈一过性。因此术前要测患儿的基础血压,以便与术后血压相比较。若术后血压异常增高,应立即通知医生。本组有1例患儿术前基础血压为12.8/5.3kpa,脉压差大,术后血压为12.4/11.3kpa,舒张压增高,未作特殊处理,24h后血压恢复正常。

  2.2.3.4 切口感染。每日更换切口处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尿液污染伤口,常规行抗感染治疗。本组3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