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域名购买-玉米号财经上海金融报——上海金融报新闻网_建设银行理财产品表
上海金融报——上海金融报新闻网_建设银行理财产品表
2022-10-10

截至2015年11月末,上海共有科技支行6家、科技特色支行68家,共为4755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表内外授信691.39亿元,以投贷联动和银投合作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余额8.56亿元,有效支持了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上海银监局积极推动及配合上海市借鉴中小企业信用机制,筹策性融资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基础保障。

最后,有力支持了各类要素市场的国际化建设,为境外参与者提供资产交易的相关服务,丰富了商业银行服务资产交易平台的手段。例如,支持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申请开展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特别结算业务。另有部分跨境并购贷款、跨境资产管理等业务也成功落地。值得一提的是,互动机制也为监管部门评估、修订和完善现有一些监管规制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为监管部门了解市场创新需求,提前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提供了有效的体制机制安排。

完善三维一体监管架构实现监管治理优化创新

总体而言,上海银行业自贸区金融创新效应已经呈加速趋势,一是与型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跨境并购、现金管理等新业务快速发展,出现许多结构性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等避险保值产品等。2015年前三季度,上海银行业持有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37.1%;在沪资金类专营机构的衍生品交易量同比增长67.2%。

探索建立相对的自贸区监管体系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在银监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银监局前瞻探索建立符合区内银行业实际的相对的银行业监管体系,贴近市场提供监管服务。

在该机制中,监管者不只是监管金融创新,更是直接推动和参与金融创新,有力地支持了辖内银行业机构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快创新、阳光创新。该创新机制近期入选上海市发布的第五批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

本报讯

二是前瞻建立自贸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夯实事中事后监管基础。监测报表体系是自贸区银行业监管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分别从自贸区机构和自贸区业务两个维度,实现对自贸区银行业风险的全覆盖监测,加强对跨境业务的系统性风险监测与防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自贸区业务风险,建立持续风险评估机制,推动机构在业务创新前,有效落实风险防控手段并强化责任,确保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水平相匹配。此外,建立首单新产品报告制,及时市场的创新动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

三是突出行业自治功能,让权于社会,强化行业自律与自助。推动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成立自贸区银行同业联席会议,牵头建立覆盖上海全辖的自贸工作联络机制和自贸特色业务专家团队。

率先创设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

一是扩大简政放权,还权于市场,激发机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海银监局将区内支行级及以下的机构和高管准入,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允许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战略自主决定网点布局和高管任命,进一步优化监管与市场边界。允许4家已具有离岸业务资格的中资商业银行授权其自贸区内分行自主开展离岸业务,助力区内机构自主加快发展非居民业务,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目前,上述简政放权新举措已复制推广到陆家嘴、张江、金桥三个上海自贸新片区,政策覆盖了上海辖内约六成的分行及以上的机构。此外,天津、广东、福建三地自贸区亦获批复制推广该举措,上海自贸区的监管制度红利进一步扩大。上海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创新获评上海市2014年度金融创新推进。

三信贷资产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11月末,上海银行业非信贷资产余额占总资产比重达59.3%,超过了信贷资产占比。此外,金融风险的整体管控也与金融创新发展呈现了良性互动的局面。近年来,上海银监局先后及时发现、提示、处置了一些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苗头,成功化解钢贸信贷风险,有效防范了铜贸等大商品贸易风险,前瞻提示了商业地产风险、异地信用风险和各类跨境跨业风险等,为下一步上海银行业金融创新奠定了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发展空间。截至2015年11月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93%,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加强对上海银行业转型发展和监管的战略研判,上海银监局创建并完善了三维一体监管架构,设立了13个风险和业务小组,专职七大重点风险(信用、合规、操作、流动性、市场、声誉、国别风险)和六大新兴业务(衍生和交易、财富和资管、互联网金融、信用卡、票据、电子银行与信息安全),建立机构、风险和业务三个维度的持续监管框架,培养前瞻探索、锐意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储备,为金融综合化经营加速,产品和业务跨市场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提供监管支持。

其次,有力支持了科技金融和绿色信贷等产业政策落地,缓解了此类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例如,支持申能集团财务管理公司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合作,开展全国首单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创新贷款业务,专项用于支持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记者马翠莲)2015年,上海银监局积极贯彻落实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转型升级的目标,持续深化上海银行业监管创新,坚守监管者不仅要监管金融创新,更要直接推动和参与金融创新的定位,全面激发上海银行业创新转型发展活力,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供给,服务于中央供给侧结构性目标。

科技金融六专机制探索服务新模式

首先,有力支持了中资企业走出去,包括跨境扩张和境外融资,弥补了跨境金融服务领域的监管制度空白。例如,支持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先行先试内保外债,将原来为企业境外贷款提供,转为为境内企业的境外发债提供增信。

针对当前金融创新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上海银监局借鉴国际监管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推出了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允许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前提下,对现有监管法规未及覆盖或不清晰领域中的非行政许可类创新事项,通过个案突破的形式,开展自主创新、先行先试,弥补当前监管法规中的缺失。

自试行以来,上述创新机制得到辖内银行业机构积极响应,先后提交了几十余项创新试点,目前已有7项创新试点项目先行落地。该机制激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为金融创新打开了新通道,为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未来全国一些监管制度的安排起到了探索作用。

目前,沪上多家银行都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例如,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浦发硅谷银行推出投贷联动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支持某专注于高精度手机摄像头传感器芯片研发制造的创新企业,给予其总共300万美元额度的贷款,贷款利率大幅低于市场上其他机构债权融资成本,既贴合早期企业需求,又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初创企业提速发展。

二是新兴业务领域收入持续快增,金融市场业务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上海银行业代销收入同比增长108.5%、资产托管收入同比增长57.5%、理财收入同比增长50.4%、电子银行收入同比增长26.6%。

再如,上海银行积极探索符合科技企业特征的可变利率定价模式,拉长风险与收益匹配时间,推出远期共赢利息业务,在贷款发放时,先收取相对低的前期利息,待企业成长后,再根据条件收取延期支付的远期利息,实现银企共赢。

此外,上海银监局进一步整合设立监管规制委员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和监管联席会议的三会机制,提出规范制定、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的一体化全流程依法监管,进一步丰富了三维一体的内涵。

为更好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银监会的指导下,上海银监局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地银行的实践探索,于2015年8月发布《关于上海银行业提高专业化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金融六专机制,包括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专属客户的信贷标准,以建设专业、联动、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围绕创新链打造金融服务链,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科技产业全面可持续发展。鼓励信贷资金与PE、VC等创业投资有机结合,并通过投贷联动等制度安排,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投机构合作、风险分担和潜在损失抵补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