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域名购买-玉米号健康心情的变化来自哪里?
心情的变化来自哪里?
2022-05-22

我当然知道母亲为什么会突然愤怒,突然间的情绪爆发多半是因为之前许多在碰到相同问题的点上,一次次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后演变成的一发不可收拾的结果。母亲在过年回去探亲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与自己的母亲颇为亲热,相谈甚欢。只有我似乎显得相对独立,戴上耳机,捧着书,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模样。心理上的落差感瞬间形成,不像在家里只有我们三口人,在亲戚家时时刻刻都要同别人呆在一起,所以情绪一次次地被相同的场景诱发,最终导致在回家的火车上一时间全面爆发。

同样我也将自己的情绪反应过程看得很清晰,过年探亲势必会碰到一大家子里的三姑六婆,大家一起吃饭、娱乐,会以集体的形式一起完成许多事情。但在这其中,母亲始终不改她一贯喜欢命令我的口吻与我“沟通”。在家里再怎样命令也只是亲密家人之间的事情,但若是在并不相熟的亲戚或者陌生人面前如此,难免会有所难堪。在一次次地压抑自己不满情绪之后,顺着母亲的“导火线”就顺势喷发了。

照常理来说,相互的倾诉,不论是激烈的还是温和的,都或多或少地有助于彼此之间关系的拉近,对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有显而易见的作用。但我们错在双方用完全搭不着边的两个问题来相互攻击对方,本来就不想干的两个问题根本不可能解决同一个矛盾。所以我冷静的对母亲说,有的时候我们对对方的不满和不顺眼实则是源于自己的过错。

精神分析中有一条法则,称为投射。我对其含义理解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和他所做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厌恶、排斥的情绪时,并不是因为别人真的不够好,而多半是他的行为触动到你很在意的东西,可能是你也曾经做过同样的事情,或者是你曾经很想做同样的事情,但迫于一些压力和现实的不允许你没有去完成。所以你看,其实问题并不出在别人身上,而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得到处理的结果。

父母觉得我不怎么亲近他们,是因为自己表现的不那么让人想亲近。其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孩童时期,我每次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想要向他们吐露心声的时候,他们多半没有仔细倾听,也很少表示理解和认同。而我认为他们总是把一把年纪的我看成是一个孩子,是因为我渴望获得平等和成熟的人际相处模式,不愿意成天被当做是“下级”来对待。

所以如果这场争吵要想得到良好的终结,作为父母应该思考的不是为什么我总是不愿亲近他们,而是应该反思自己做了什么行为让我无法接近。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意亲近自己的父母的,但若是在试图建立信任、依靠和理解的过程中遇到了阻隔和创伤,就会采用相应的防御机制来疏离,已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我更多的不应该想为什么父母总改不了把我当孩子样对待的习惯,而应该考虑也许还有一些行为和反应在他们眼里仍然是个孩子的模样,不成熟、不理性。当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所言所为都是一个与他们无异的成年人后,自然就会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不再将孩子归为“需要自己来安排”的人群了。

当我们都将目光转向了自己,关起门来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将对方变成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镜子里他人的反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时,矛盾就会自然而然地化解了。语毕,母亲沉默,但我能感觉到这是一场有质量的沟通。

编辑:陶媛